日本光電利用這個原理,於1975年推出耳夾式血氧飽和儀,但其使用燈泡作為光源,且檢測光線的感測器也性能不佳,改良餘地頗多,由於需求並未增加,只好停止開發。
過去十年,我們沒有嚴重的國家敵人, 美國的國防開銷卻從占全球國防支出的大約三分之一,大增至百分之五十。即使選派一些最優秀的人才,如艾許.卡特(AshCarter)和吉姆.馬提斯(JimMattis)等人擔任國防部長,可悲的現實是,美國的國防部長不論多麼優秀,都無法降低國防支出。
他們可以做出理性的長期國防決定,以維持中國的安全。談判在一九九六年三月達到高潮,中國鎖定台灣附近為目標,以軍事演習和飛彈試射展現強大武力,美方的回應同樣戲劇化,派出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。本章的主要論點是,美國決策的僵化、沒有彈性,變成根深柢固的結構,這在美國處理軍事衝突的方式上特別明顯。中國把預算花在尖端的陸基飛彈,這些飛彈可使美國的航空母艦戰鬥群完全失去作用。簡單來說,美國的軍事支出成為送給中國的地緣政治禮物。
美國把愈多經費花在根本不會用來對付中國的武器系統上,中國得到的好處就愈大。這是最多專款的項目—並不是國會特殊利益項目—之所在。柏林成為文化之都,也並非僅僅是這個世紀的事。
統治者是國家的第一個僕人,必須時刻為國家的福祉為先。他自己的寫作,多達30卷的著作。不過,他的家庭教師卻偷偷教他拉丁語、法語以及文學知識。1740年,他正式繼位,任內將普魯士重新改革。
學院這時關鍵的代表人物,包括法國哲學家伏爾泰(Voltaire)、狄德羅(Denis Diderot)、康德、文學家萊莘(Gotthold Ephraim Lessing)等。這也解釋後來他當政期間,對法國啟蒙思潮特別重視。
有趣的是,腓德烈二世雖然是普魯士的國王,可是一直都覺得很遺憾自己的母語不是法語,可見對法國文化的熱愛。圖片由作者提供 柏林國立圖書館。在他的回覆腓德烈二世的信中提到:「在陛下的庇蔭底下,柏林將成為德國的雅典,(甚至)也許會成為歐洲。柏林在他身後,並非一帆風順走上康莊大道,往向的一個世紀,走上一場風雲變色的變革。
後來,直到二十世紀,物理學家馬克思.普朗克(Max Planck)與愛恩斯坦(Albert Einstein)都是學院的成員,可見影響的深遠程度。1786年8月17日,腓德烈二世在無憂宮與世長眠,這位普魯士的開明國君身後並無子女,由他兄弟的兒子繼位。1712年1月24日,腓德烈二世在柏林出生。柏林因此聚集不同國族的人,音樂、藝術、哲學在這段時間蓬勃發展,成為普魯士的思想重鎮。
剛年過18歲,他便想過逃到英格蘭,躲避父親的操控,可惜最後事敗遭到軟禁,協助逃亡的將領遭到處決。儘管與父親的種種衝突,腓德烈二世還是培養了對藝術、文學與哲學的興趣。
直至1732年,軟禁才終止,條件是必須要接受父親安排的婚姻。Photo Credit: AP / 達志影像 柏林市中心的聖希維斯主教堂。
1736年8月8日,他已開始與伏爾泰(Voltaire)通信。當政後,他甚至多次邀請他來訪,作學術交流。因為對宗教信仰寬容,在柏林市中心興建了羅馬天主教「聖希維斯主教堂」(St. Hedwigs-Kathedrale)。1728年,腓德烈二世更學習長笛(Flöten),自己也會作曲,音樂造詣很高。➤ 柏林,在那裡(一):「Berlin」這個名不太像德語,為甚麼? 柏林逐漸變成大都會,要歸功於荷索倫家族(Hause Hohenzollern)的統治,特別是一般稱腓德烈大帝(Friedrich der Große)的國王腓德烈二世(Friedrich II)。」(Unter Ihrem Schutz wird Berlin das Athen von Deutschland werden, vielleicht von Europa.)兩人的書信交往,後來結集出版。
因此,普魯士學術院(Preuß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)的學者,特別關注法國啟蒙思想的研究,希望普魯士也走上啟蒙的道路。腓德烈二世偏愛法語多於德語,書信來往多用法語為主。
腓德烈二世特別重視法國文化。柏林是新教改革後的重鎮,對不同宗教也採取寬容的態度。
伏爾泰視腓德烈二世為「反馬基維利主義者」(Antimachiavell),國家的統治必須採取啟蒙的原則。學院原址至今仍然保留在菩提樹下大道(Unter den Linden),現作柏林國立圖書館(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),開放予公眾。
可是,與父親的關係也逐漸惡化,肉體及精神都受到父親的折磨。父親腓德烈.威廉一世(Friedrich Wihelm I)自小施以嚴格的軍事與宗教教育。他在任期間,一直奉行「啟蒙專制主義」(Aufgeklärter Absolutismus),容許宗教自由、吸納移民、宣揚自由主義。哲學家康德(Immauel Kant)在他的著名短篇《答「何謂啟蒙」之問題?》(Beantwortung der Frage: Was ist Aufklärung?)特別提到腓德烈二世,標榜他在位期間是啟蒙的時代,公共理性充分發展,因而敬重他。
伏爾泰分別在1743年、1750至1753年到拜訪腓德烈二世腓德烈二世特別重視法國文化。
在他的回覆腓德烈二世的信中提到:「在陛下的庇蔭底下,柏林將成為德國的雅典,(甚至)也許會成為歐洲。他自己的寫作,多達30卷的著作。
1736年8月8日,他已開始與伏爾泰(Voltaire)通信。剛年過18歲,他便想過逃到英格蘭,躲避父親的操控,可惜最後事敗遭到軟禁,協助逃亡的將領遭到處決。
柏林成為文化之都,也並非僅僅是這個世紀的事。當政後,他甚至多次邀請他來訪,作學術交流。因為對宗教信仰寬容,在柏林市中心興建了羅馬天主教「聖希維斯主教堂」(St. Hedwigs-Kathedrale)。後來,直到二十世紀,物理學家馬克思.普朗克(Max Planck)與愛恩斯坦(Albert Einstein)都是學院的成員,可見影響的深遠程度。
伏爾泰視腓德烈二世為「反馬基維利主義者」(Antimachiavell),國家的統治必須採取啟蒙的原則。1786年8月17日,腓德烈二世在無憂宮與世長眠,這位普魯士的開明國君身後並無子女,由他兄弟的兒子繼位。
柏林在他身後,並非一帆風順走上康莊大道,往向的一個世紀,走上一場風雲變色的變革。因此,普魯士學術院(Preuß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)的學者,特別關注法國啟蒙思想的研究,希望普魯士也走上啟蒙的道路。
學院原址至今仍然保留在菩提樹下大道(Unter den Linden),現作柏林國立圖書館(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),開放予公眾。1740年,他正式繼位,任內將普魯士重新改革。